出口管制本来是预防贸易带来战争、恐怖袭击等安全风险的做法,却在近年来被美国政府滥用,成了限制市场竞争、破坏全球供应链的工具,并最终反噬美国自己。近日有外媒爆料,美国商务部下属的负责出口审批程序的机构出现内部动荡,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数千份来自美国公司的向全球出口商品和技术(包括向中国出口)的许可申请被搁置。这种乱象让一些支持严格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的美国人士都感到震惊。可以说,美国政府将中国企业为主的对象纳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所谓“堵漏洞”的做法,不仅显著增加了自身的行政执法成本,还对正常的商业活动带来严重干扰,可谓害人又害己。
出口许可证的签发,并非只是常规工作的不断重复。目前,美国方面负责出口管制管理的主要机构是美国商务部的工业与安全局(BIS)。虽然美国出口管制法律由国会确立,管制物项范围也不归BIS设定,但BIS在具体确定哪些企业被管制,以及发放哪些具体许可证方面,有着重要的行政执法权。一旦BIS出现问题,美国企业出口审批进程必然受阻。
由于技术进步、全球供应链变化和商业模式持续发展等因素,BIS在决定是否发放许可证方面本就已经面临巨大压力。然而,与BIS的工作需要形成矛盾的是,“特朗普2.0”时期以来,美国政府加大了对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推动行政部门改革,大量裁减行政人员,显著增加了行政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BIS就在加大出口管制力度并扩大管制范围的同时,买断、辞退了相当数量的雇员,最终导致需要处理的许可证申请数量激增,其处理申请的行政执法力量不增反减,申请审批所需的时间也就不断延长。
另外,新管制规则的持续出台,不仅对企业“合规”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更对BIS执法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BIS反而增加了与企业界代表沟通的行政成本,还在最需要相关方面人才的时候赶走了很多专家,一些关键岗位甚至出现空缺,例如,BIS驻中国的出口管制官员职位至今无人填补。
更关键的是,用于衡量美国企业是否违反相关法律的“尺子”也在持续变化。例如,拜登政府曾在今年1月15日发布《人工智能扩散规则》,特朗普政府则在5月15日宣布撤销该规则,同时推出额外措施以加强全球半导体出口管制。这种行政命令不断变化的状况,也极大影响了出口管制部门的运作效率,造成如今的混乱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间的国际经贸合作都是向着降低关税、放宽限制、减少干预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优势、形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大量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协作获得发展。市场的反应速度更快,竞争在促进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获得更多市场,领先企业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作为准备未来竞争的重要渠道,把占业务收入中相当比重的资金用于准备未来竞争。然而,这些研发投入制造的产品,如果无法面向主要市场销售,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品生命周期将不可持续,企业也就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美国企业界不满的原因正在于此。
事实已然证明,“小院高墙”的做法对美国、对全世界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伴随着美国出口管制的日趋复杂,其行政干预的边界不断扩张,与行政资源投入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可能导致出口管制行政执法的低效和滥用,市场被干预和受限也会愈发频繁。长此以往,不仅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产供链稳定将受到进一步破坏,美方自己的全球竞争力恐怕也会每况愈下。构建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多边经贸关系,才是世界各国间做生意的正确方式。(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