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规定,丽江古城维护费的征收标准为每人单次缴费50元,单次缴费有效期为365天,有效期内缴款人经核验可不限次数进入丽江古城。这一看似简单的收费调整,引起不少争议。实际上,这反映了中国古城古镇在遗产保护、公众诉求与旅游发展三重维度下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如何通过科学治理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围绕古城收费的争议重心,往往不在于费用本身,而在于共识构建的不足。部分地方虽然通过公示、听证会等程序推进相关政策落地,但从民众反馈看,相关沟通交流可能并不充分,导致出台的政策与公众的期待存在明显落差。而且,有些地方过于强调“维护费”的性质,但在游客认知中,这与门票无异。“维护费”与“门票”间存在的认知错位,无助于建设性共识的达成。
当公众无法清晰感知费用与保护成效之间的直接关联,当商户担忧客流变化对自身生计的影响,相关政策便可能陷入“初衷合理却落地受阻”的困境。究其本质,这种困境源自遗产保护中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有关部门的说明责任、游客的体验诉求、居民的生活权益、商户的经营需求,尚未形成有机衔接的价值共同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收费作为弥补保护资金缺口的手段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古城墙垣的修缮、街巷肌理的维护、文化遗产的活化等,均需持续的资金投入。但在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收费政策又在客观上影响着游客的现实选择。这种“保护刚需”与“市场弹性”之间的张力,凸显了传统单维度收费模式的局限性,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保护成本的分担更具包容性,让费用的收取与使用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而非分歧的导火索?
对比国际遗产地案例,或许可以找到新思路。意大利威尼斯通过“入城税”,让游客感知费用对拥挤治理的直接作用。日本白川乡“合掌造”传统村落以保护捐助金的形式鼓励游客主动参与。法国阿维尼翁古城将维护成本转化为可体验内容,游客支付费用后不仅可以参观,还能参与修复工作坊。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它们跳出了“门票经济”的思维定式,转而让费用成为连接个体与遗产保护的情感纽带,让游客觉得需要花这个钱,也愿意花这个钱。
破解古城收费困境,需从单点收费调整转向系统治理升级,在透明化、参与式、创新性三个维度发力。
保护费用的“取之于谁、用之于何”需要全程可见可感。应建立动态公开机制,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从古建筑榫卯结构的修复成本到传统手工艺人的培育投入,让每笔支出都与遗产保护的具体成效对应。同时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对受政策影响的商户建立帮扶机制,通过租金减免、流量导流等方式对冲经营风险,避免出现“劝退游客,赶跑商户”的恶性循环。
需构建常态化的多元协商平台,将政府、居民、商户、游客、专家等主体纳入决策链条。维护费的征收标准、使用方向、调整机制,应通过充分博弈找到最大公约数。更重要的是,古城古镇保护的真正有效,从来不应仅依靠对游客的收费,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当地力量的参与。当地居民和商户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当然,探索新的收益模式同样重要。与其单纯依靠“门票经济”,不如思考如何创造新价值。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免费开放,综合收益”的模式,通过提升古城古镇内的商业品质和服务水平来获得收益。例如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培育精品民宿等,从商业增量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维护。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取收益,让遗产保护从“成本分担”转向“价值共创”。
在古城古镇保护的问题上,收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考验在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兼顾保护力度、市场活力与社会包容度的治理体系,让每一座古城都能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文化肌理的完整,让每一位访客都能在街巷漫步中感知历史的温度。这才是古城古镇保护的最终意义。(作者是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