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7日,湖北省宜昌市,8000尾中华鲟被放归长江。志愿者在放流人工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中华鲟最快8年可达性成熟。1995年放流的鱼如果还有活着的,现在应该已经性成熟,可它们是否回到过长江产卵繁殖,仍不得而知。图片作者:肖佳法/CFP
低效的人工繁殖流放
专家们在努力保护中华鲟自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一直在尝试通过生物技术帮助这一物种的繁衍。
葛洲坝建设前后,为了?;ぶ谢啵宜芫衷橹仪巴拦?、俄罗斯考察类似情况下对鱼类的?;ご胧?。回国后的专家们围绕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一种是效仿欧美修鱼道,另一种是学习苏联搞人工繁殖放流。当时修鱼道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效尚不能预计。
1981年,大坝建成后,中华鲟在坝下形成新产卵区。危起伟介绍,当时专家们认为不需要再修鱼道让中华鲟回归旧产卵区了。人工繁殖放流随之被确定为?;ぶ谢嘀秩旱姆桨浮V谢嘌芯克统そ芯克械F鹆苏庖蝗挝瘛?/p>
1983年,两家机构先后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通过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鲟,剖鱼取卵繁殖。当时取卵后的鱼几乎都会死去,这是所有科研人员不愿意再提起的回忆,“对鱼来说太残忍了?!敝谢嘌芯克じ哂滤?。